搁在20世纪,电话可是个“稀罕物”——家里能装个座机,那都是有身份的象征,一家子甚至能为了抢着接电话吵起来,那会儿谁都盼着电话响。
可现在呢?风向彻底反过来了,大家从“盼电话”变成了“怕电话”,陌生号码一打来,心里先咯噔一下。“不敢接电话”这事儿,在年轻人里特别普遍,甚至有了“电话恐惧症”。
看看数据就知道多夸张:英国18到34岁的年轻人里,四分之一压根不接陌生电话,七成以上宁愿发消息;美国更离谱,只有19%的成年人会接陌生来电;咱们中国,中青报调查说56.6%的人接到陌生电话会犹豫,而且年纪越小,越不敢接。
2025年这一年,AI打骚扰电话的技术彻底“失控”了——一天就能有100亿个骚扰电话打出去!河南省消协查了下,一半以上的人天天接到没经过同意的骚扰电线多个,烦都烦死了。
但大家也不是坐以待毙,现在有10.6亿人都开了“来电免打扰”,一边是疯狂的骚扰电话,一边是拼命拦截的防护系统,俩边跟“打架”似的。
有人可能会说:“现在微信、QQ这么方便,谁还打电线年,中国人平均每天打电话的时间越来越短,文字聊天早把语音通话替了。
可有些事儿,还真离不了电线政务热线%,说明大家不是不想接电话,是怕接错电话。
这就矛盾了:一方面,咱们烦透了随便闯进来的骚扰电话;另一方面,生活里的急事、政务通知,又必须靠电话才能及时处理。这种“明知有风险,却不得不接”的两难,就是现在电话沟通的大问题。
其实大家对陌生电话的态度,本质就一句话:“有好处就接,没好处还可能吃亏,那绝对不接”。而且不同年纪的人,想法差得特别多。
年轻人最怕接电线岁)一接到陌生电话就焦虑,咱们国内“电话恐惧症”的微博线万了,年轻人手机基本常年静音,陌生号码一律不接。
但老年人就不一样了,法国数据显示,老人拒接陌生电线%,比年轻人“从不接电话”的比例还低。
为啥年轻人这么怕?关键是陌生电话太“没谱”了,跟开盲盒似的——你不知道对面是来干嘛的,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,甚至不知道会不会挨骂。
英国有调查说,一半年轻人一看到陌生来电,就觉得准没好事;还有研究发现,接陌生电话时,只能靠声音猜对方意图,没表情、没动作参考,特别容易误会。
更要命的是,接电话得“实时反应”,跟现场直播似的——年轻人怕说错话、怕表现不好,一接电话就心跳加速、手发抖,越怕越不敢接。
当然,也不是所有陌生电线社保热线,大家知道接了能查社保、办正事,再焦虑也会接;职场上也有人愿意接,因为电话能马上确认信息,比发文字少误会。甚至有些人为了“免费福利”“应急借钱”,明知道可能是坑,也会接——说到底,还是“有好处”在驱动。
所以总结下来:接不接陌生电话,就是“怕麻烦”和“想占便宜”在打架。年轻人更怕“实时社交的压力”,但只要知道是正事、有效率,也会克服焦虑去接。
有研究说,社会信任感越强的人,越愿意接陌生电话。比如经常用手机、电脑的人,或者本身就容易相信别人的人,会更敢接——因为他们会查号码、看标记,能分辨是不是骗子。
不同国家的人,习惯也差很多。比如法国、美国这些强调“个人隐私”的国家,大家更怕被打扰;但咱们中国,尤其是农村地区,要是看到“官方来电”,比如社保、派出所的,一般都会接,觉得是必须响应的事。
就连同一个国家,不同地方的人也不一样:法国外省人比巴黎人更愿意接陌生电话,咱们中国城里人也比农村人接得更多,这都是因为生活环境里的“信任感”不一样。
老一辈觉得“电话响了就得接”,把接电话当成一种责任,觉得不接就是不礼貌;但年轻人觉得“陌生电话就是打扰”,更愿意发文字——既能慢慢想怎么说,又不用实时应付,75%的年轻人都偏好发消息,甚至81%的千禧一代,自己要打个电话前都得紧张半天。
说白了,这不是谁对谁错,是数字时代的沟通规矩在变——老一辈认“接电话是义务”,年轻人认“不被打扰是权利”。
不过现在政策也在帮大家重建信任,比如浙江就把反诈宣传分到每个社区,网格员天天提醒大家“别信冒充公检法的电话”“别点陌生链接”,慢慢的,大家知道怎么分辨骗子了,对陌生电话的信任,也一点点回来了。
怕归怕,现在技术也在帮大家“挡枪”,AI成了防陌生电话的主力,从“识别骗子”到“拦截骚扰”,再到“确认身份”,一套流程下来,安全感多了不少。
先说说“识别”——现在AI识别诈骗电话特别准,比如云蝠智能的AI,安静环境下听中文能96%听对,不到0.3秒就有结果,骗子说几句就能听出不对劲;手机里的防诈软件,也能90%认出诈骗电话,还会告诉你“这是诈骗,别接”。
再看“拦截”——AI拦截的能力也超强,像合力亿捷这种平台,一天能拦100亿个骚扰电线%的诈骗电话都能拦住,跟AI打过来的骚扰电话正好对上。
最有用的是“确认身份”——现在有个叫Stir/Shaken的技术,要是正规公司打电话,手机上会显示公司名字、logo,还会标“已验证,不是骗子”,有73%的人看到这个,就愿意接电话了。
咱们国内的“来电来信免打扰”服务也很实用,到2025年5月已经有10.6亿人在用,帮大家挡了上千亿次骚扰。关键是这服务能自己调——不想接房产推销就屏蔽房产类,不想接贷款电话就屏蔽贷款类,甚至还能让AI先帮你接,听完记录再决定回不回,再也不怕“误拦重要电话”了。
对比一下,英国有个“防骗视伏APP”,虽然七成用的人觉得好,但还有一半人压根没听过,可见技术再好,没人知道也白搭。
现在防骚扰是“多层防护”:自己手机能设拦截,运营商能帮着挡号段,还有12321投诉中心和110兜底。谷歌也有招,他们浏览器里加了Gemini Nano模型,识别诈骗的能力翻了20倍,2024年仿冒官网的诈骗少了七成以上。
简单说,AI现在就是“先认出骗子、再拦住骗子、最后证明谁是好人”,再加上咱们能自己调设置,慢慢就敢接陌生电话了。
技术防护是基础,相关部门的监督才是“压舱石”。从源头管号码、到中间查违规、再到末端追责任,已经形成了一套全链条的监督体系,专门盯着骚扰电线. 源头管控:从电话卡和信息源头堵漏洞
骚扰和诈骗的根子,往往在“号段滥用”和“信息泄露”,相关部门的监督就从这两个源头下手。
- 严管电话卡与线路:工业和信息化部(简称“工信部”)会盯着基础电信企业,要求严格执行电话卡实名制。一旦发现有企业给骚扰、诈骗提供语音线路,会直接关停线”晚会曝光智能机器人骚扰电话后,工信部立刻责令关停了34条涉事语音线路,还让北京、上海等地的通信管理局立案调查[__LINK_ICON]。
- 严查个人信息泄露:公安部联合工信部、网信办等部门开展专项行动,打击非法获取、出售个人信息的行为。按照法律规定,非法获取、出售50条以上敏感信息就够得上刑事处罚,警方会通过溯源追查,端掉倒卖信息的黑窝点。同时,工信部还会组织抽测APP,2025年第一季度就抽测了35批次,责令910款APP整改,下架22款,就是为了防止APP偷偷收集用户信息卖给不法分子[__LINK_ICON]。
骚扰电话涉及营销、金融、教育等多个行业,单靠一个部门管不过来,现在是“多部门联合作战”的监督模式。
- 跨部门联动治理:工信部牵头联合金融、卫健等13个部门建了联动机制,要是接到用户投诉某类行业骚扰电话(比如金融贷款推销),会实时把线索转给对应的行业主管部门,一起追查到源头企业。2025年第一季度就曝光了38家违规营销商家,推动处置了22家源头企业[__LINK_ICON]。
- 快速响应曝光问题:对媒体曝光的典型问题,相关部门会“零延迟”介入。像“3·15”晚会曝光的问题,当天就会部署处置,不仅查涉事的外呼企业,还会倒查电信企业的线路管理责任,督促互联网平台清理违法的外呼软硬件推广信息,从传播链上切断违规工具的流通[__LINK_ICON]。
监督不是“一阵风”,得让用户有地方说理,让违规企业付出代价,这才形成闭环。
- 畅通用户投诉渠道:现在有全国电信用户申诉受理机构和互联网信息服务投诉平台,用户遇到骚扰电话、信息泄露等问题,都能直接投诉。2025年第一季度,这些平台处理了大量涉及营销、个人信息保护的投诉,还会公开通报投诉处理不及时的企业,倒逼企业重视用户诉求[__LINK_ICON]。
- 依法依规从严处罚:对查实的违规行为,处罚绝不手软。不仅会对涉事企业罚款、责令整改,还会把不良记录纳入企业信用评价;对涉及诈骗的,会移交公安机关立案侦查,追究刑事责任。比如浙江出台的反诈地方性法规,明确了企业的防控责任,一旦失职就要依法追责,从制度上把“责任”压实。
除了“事后救火”,相关部门更在做“事前防范”,通过建标准、搞宣传,筑牢长期防线。
- 制定技术与管理标准:工信部会发布行业标准,比如《生成式人工智能个人信息保护技术要求》,明确AI企业处理用户信息的规则;还会推动“来电来信免打扰”“二次号码焕新”等服务的普及,既保护用户隐私,又减少骚扰隐患,2025年第一季度“二次号码”服务已覆盖200多款主流APP[__LINK_ICON]。
- 联动开展全民教育:联合社区、基层网格开展常态化反诈宣传,比如浙江把反诈教育纳入网格化管理,网格员上门讲解诈骗套路;公安部的“96110”预警热线会直接给潜在受害者打电话提醒,形成“部门预警+社区宣传+用户警惕”的全民防护网。
从花钱办事的角度看,大家接不接陌生电话,其实就是在算“接了有没有好处,不接会不会吃亏”。
先说说企业这边——现在远程办公多了,公司都让员工把办公电话绑在手机上,随时能接工作电话;还有智能呼叫中心,比如合力亿捷的系统,能让解决客户问题的效率提40%,员工工作量减30%。所以职场上,83%的人愿意接工作相关的陌生电话,觉得能少误会、省时间,哪怕是陌生号,只要是正事,也愿意接。
但坏人也在算“成本”——现在AI打骚扰电话太便宜了,一台AI机器人一年才花1万块,一天能打10万个电线开头的虚拟号伪装成本地号码,躲投诉。上海有家口腔诊所,花100块一条买别人的手机号,再用AI打电话拉客户;还有家叫融营通信的公司,就靠帮人隐藏来电号码,一分钟收1毛钱,一年能赚上亿——说白了,就是靠“低成本赚大钱”,才让骚扰电话这么多。
咱们普通人就难了:不接吧,怕错过快递、退款、政务通知;接吧,又怕遇上诈骗。河南省消协说,55%的人天天被商业骚扰电话烦,但还是有六成以上的人会接,就怕漏了重要事,有时候明明知道有风险,也只能赌一把。
年轻人还多了个“时间成本”——有个27岁的律师说,接个陌生电话,得停下手里的事专心听,平均要浪费8分钟。但企业不管这些,为了业绩还在拼命打电线%,还在逼员工外呼,结果用户更不想接,最后两边都吃亏,反倒让“来电免打扰”服务火了起来——大家用这个功能少接无效电话,也算变相解决了矛盾。
现在接陌生电话,就像在“走钢丝”——一边是越来越多的诈骗,一边是越来越强的防护,两边一直在较劲,咱们普通人就在中间找平衡。
先说说诈骗有多吓人:2023年中国互联网协会报告说,九成以上的网民都收到过骚扰电线年艾媒咨询调查,九成用户接过诈骗电线%的人天天被骚扰。
线年淄博周村、白银等地,有人冒充客服诈骗,让受害者下载没认证的APP,开屏幕共享偷钱,最多的一次骗走16万——这些骗子的手段,真是越来越精。
法律上,浙江2025年12月要出全国第一部反诈地方法规,管得更严了,比如从源头查电话卡,更快冻结骗子的钱;
技术上,“96110”反诈热线全国都能打通,区块链能追回来65%的被骗钱,连支付都更安全了,虹膜支付认错人的概率低于百万分之一;
运营商也在帮忙,比如推出700号段保护隐私,“来电免打扰”也升级了,从只拦电话到连垃圾短信也拦。
不同的人,防诈骗的办法也不一样:78.2%的年轻人靠手机AI拦截;老年人更实在,宁愿跑一趟社保局确认,或者打12333问清楚,不敢信电话里的话。
现在各地还在搞“全民反诈”:湖北天门举报诈骗给1到10万奖励;香港把“防骗视伏APP”预装在手机里,大家一起盯着骗子。
不过骗子也在升级手段——比如AI机器人24小时不停打电线开头的虚拟号半小时就能换一个,跟防护系统“”。
但防护也在跟着变,比如强化AI识别营销电话,让大家能自己设置拦哪些号段。浙江试了新防护措施后,2025年诈骗案少了11.98%,被骗的钱少了37.78%——这说明只要大家警惕点、技术跟上,骗子就没那么容易得手。
说白了,现在就是“骗子出新招,防护就升级”,一直在较劲,而咱们接不接陌生电话,也跟着这个节奏在变。
先看欧美:英国只有28%的成年人会接陌生电线%,八成美国人一看到陌生号就拦截,就怕遇上诈骗。
咱们中国是“挑着接”:城里人因为平时用手机、电脑多,也更信任社会环境,相对愿意接陌生电话;像政务、紧急服务的电话,接通率也高。但骚扰电话问题也严重,比如上海有家叫“站优云”的公司,用AI打诈骗电线岁老人去拔牙,结果老人被送进ICU,太缺德了。
欧美那边更看重“个人隐私”,比如美国的女性、白人、收入高的人,更不愿意接陌生电话,觉得是打扰;咱们中国是“集体主义”,要是有紧急事、需要联系别人,还是会接电线亿人开“免打扰”,也说明大家怕骚扰。
法国的老年人,32.2%会拒接陌生电线%的家庭没装网络,跟年轻人有“数字鸿沟”;咱们中国城乡也有这问题,农村老人用智能防护的少,城里年轻人基本都开拦截,情况差不多。
不过有个共同点:全球的年轻人都不爱接电线岁的年轻人里,四分之一不接陌生电话;美国千禧一代打电话前会焦虑;咱们中国年轻人一接到陌生电话,就容易烦躁、紧张。
但现在远程办公多了,电话又变重要了,这时候政策就很关键:浙江会联合国外警方一起打跨境诈骗;法国则要先帮老年人学会用智能设备,不然防护技术再好,老人不会用也白搭——可见不同国家,得用不同的办法解决问题。
总结一下:国内是“挑着接+靠技术防骗”,国外是“基本不接+看重隐私”;不管哪,AI都让骚扰电话变多了,年轻人都怕接电话,只是解决办法不一样,因为文化和技术基础差得远。
现在大家对陌生电话,就是“又怕又需要”,一直在矛盾里找平衡。这种矛盾,其实是好几层问题凑到一起了:
第一,技术在“打架”:AI一天打100亿个骚扰电话,而防护系统一天拦上千亿个,一边拼命打,一边拼命拦,一直在较劲。
第二,信任在“摇摆”:虽然AI识别诈骗的准确率已经到95%了,但骗子还能伪造“95开头”的号码,让人防不胜防,结果就是“AI越准,骗子伪造得越像”,大家还是不敢信。
第三,便利和安全在“取舍”:比如“700号段”能保护手机号隐私,方便沟通,但数据怎么流转、会不会泄露,谁也说不准,结果就是“想方便就可能有风险,想安全就没那么方便”。
有个典型例子:“土巴兔信息泄露案”。土巴兔把用户的手机号当成“能卖钱的资产”,卖给别人,结果用户一天能接到20多个营销电话,烦得不行——这就是企业为了赚钱,不管用户的权益。
但也有好例子:中国信通院的“来电免打扰”服务,就是靠“技术拦截+法律追责+教大家防骗”,在防骚扰和接重要电话之间找平衡。还有个叫TransUnion的研究说,73%的人愿意接显示企业名字的电话——这就给了个方向:要是能让陌生电话“透明化”,比如显示是谁、有什么事,大家就敢接了。
说到底,大家怕接电话,是怕诈骗、怕浪费时间、怕遇上烦心事;但又需要接电话,是因为有紧急事、要办正事。所以最后就形成了“必要时就接,没必要就拒接”的习惯,一直在找平衡。
现在要让大家敢接陌生电话,不是靠某一件事,而是得从心理、技术、文化、经济、安全这几方面一起发力。其中,相关部门的监督机制是“压舱石”,为技术防护和用户信任托底。
比如社会层面,要让大家更信任彼此,缩小城乡之间用智能设备的差距;经济层面,要搞出更高效的沟通方式,满足远程办公的需求;而最核心的,是建一个“通信信任金字塔”:
最底层是“技术防骗”:靠AI防诈软件、智能拦截系统,提高识别骗子的准确率,比如“来电免打扰”已经帮10.6亿人挡了上千亿次骚扰,这是基础。
中间层是“法律与监督保障”:这是金字塔的核心支撑。一方面靠浙江反诈法规、号码保护试点等制度“定规矩”;另一方面靠工信部、公安部等部门的全链条监督“抓落实”——从源头管号码、中间查违规到末端追责任,再加上多部门联动和用户投诉渠道,让违规成本远高于收益,从根本上遏制骚扰与诈骗源头。
最顶层是“教大家防骗”:靠社区宣传、“96110”预警,让大家知道骗子的新招数,比如“别信屏幕共享、别下陌生APP”,提高警惕。
只有把这三层建好,尤其是让监督机制真正“长牙带电”,大家接陌生电话时,才会少点顾虑、多点放心,电话才能重新变成“方便沟通的工具”,而不是“让人害怕的麻烦”。
在现实生活中你也是否经常遇到这种困惑、恐惧的问题,欢迎大家讨论说说你的认识和看法?